何謂古墳

約在3世紀後半的400年間,日本列島上十分盛行建造這種將土堆高、形成墓丘的墳墓。
在這個時代所建、有墓丘的墳墓,就稱為「古墳」。古墳由當時社會階層較高的人所建造。當時也有將古墳墳丘周遭挖掉後蓄水成濠的狀況。
同時也會在墳丘斜面鋪上石頭(葺石),一般認為是用來裝飾,或是防止墳丘崩塌。
另外也會看到兩三層的墳丘、或是有兩三層濠溝的狀況。
從上方俯瞰時,有形狀像是鑰匙孔的「前方後圓墳」;也有圓形的「圓墳」以及四角形的「方墳」等,形狀多樣,大小也各有不一,小的僅有10公尺;亦有大至到超過400公尺的龐然大物。
前方後圓墳墳丘及埋葬設施之構造(復原圖) 前方後圓墳墳丘及埋葬設施之構造(復原圖)(復元図)
圓筒陶俑圓筒陶俑(御廟山古墳出土)
大部分大型前方後圓墳的墳丘或堤防處,都排滿了「陶俑*」。
另外,墳丘內部的埋葬設施,幾乎都有埋有陪葬品,可藉由這些陪葬品,推測死者生前的財力及權力。
由此可見,古墳並不只是單純的墳墓,可說是社會的紀念碑。我們稱建築這類古墳的時代為「古墳時代」。
*何謂陶俑・・・ 是由黏土塑形燒製而成的陶器。數量最多的就數圓筒狀的「圓筒陶俑」。
以圓筒陶俑的特徵,配合上墳丘型態、埋葬設施的構造、陪葬品的種類,讓我們能大致上掌握古墳建造的時期。

コラム一起來了解古墳的各部分名稱!

前方後円墳のモデル
※若想對古墳形狀有更進一步的了解,請參閱各式各樣的古墳形狀

コラム試著從歷史背景的角度來看

自人們在彌生時代開始進行水田稻作農耕後,人們的生活就從「狩獵採集經濟」轉變為「生產經濟」。由於生活產生這種變化,在各地便陸續成立了水田為中心的村落,經過幾次整合,就誕生了政治集團,也就是「國家」的雛形。
在彌生時代中期,這種政治集團的領袖們開始建造墳墓,在彌生時代後期、西元2世紀後半時,在各地就已經能夠興建具有特色的墳丘墓。
能以各地墳丘墓為基礎,跨地區興建規格統一古墳的時期,我們就稱之為「古墳時代」。
古墳時代前期的大型古墳,不論是墳丘型態、埋葬設施的構造、陪葬品的組合等,都非常一致,並以近畿為中心,西至九州、東達關東、東北南部的廣大範圍內,皆可看見同樣特徵的古墳。
由此我們可以合理認為,古墳的出現,反映出當時已有廣域領袖同盟的成立。
歴史的背景